23日,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,介紹“文化和旅游 讓生活更美好”有關情況。記者在現場了解到,新中國成立70年來,山東文化和旅游工作生機勃勃、碩果累累。2018年,全省公共圖書館達到154個,文化館157個,美術館55個,藝術表演場館106個,各類博物館541個;接待境內外游客總人數8.65億人次,全省旅游總收入達到9892.4億元。“好客山東”品牌在海內外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。
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、副廳長張明池在發布會上介紹說,七十年來,全省藝術精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、深入人心的優秀作品,其中有20個劇目獲中宣部“五個一工程”,7個劇目獲文華大獎,3個雜技節目獲“金小丑”獎;22人次獲中國戲劇“梅花獎”,其中2人獲“二度梅”。全省文藝工作者先后推出了呂劇《李二嫂改嫁》、京劇《奇襲白虎團》《紅嫂》、話劇《豐收之后》、柳子戲《孫安動本》、山東梆子《墻頭記》等一批享譽全國的優秀舞臺劇目,涌現出方榮祥、郎咸芬、張春秋、王玉梅、黃遵憲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表演藝術家。改革開放以來,陸續創作演出了呂劇《苦菜花》、京劇《春秋霸主》、雜技《車技》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全省文藝創作勇攀高峰,屢創佳作。先后創作推出了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《馬向陽下鄉記》、舞劇《紅高粱》、京劇《瑞蚨祥》《項羽》、雜技劇《聊齋遺夢》等精品劇節目,其中《沂蒙山》被譽為山東舞臺藝術的新高峰,具備了打造中國最棒歌劇的基礎。
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,山東省公共服務體系日臻完善。在各級政府的支持推動下,全省基本建成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,隊伍素質明顯提高,服務方式持續創新,服務質量不斷提升,品牌工程扎實推進。目前,全省共有154個公共圖書館,其中國家一級圖書館76個、二級館42個、三級館3個,從業人員2843人;全省共有157個文化館,其中國家一級文化館70個、二級館37個、三級館7個,從業人員2950人。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的建成數量和等級標準均居全國前列。省、市、縣三級公共圖書館基本建成尼山書院,共計150個。全省1826個鄉鎮(街道)綜合文化站建成率達到99.3%,行政村(社區)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(綜合性文化活動室)建成率達到97.5%。
七十年來,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顯著成效。一批珍貴、瀕危、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有效搶救和保護,名錄體系和傳承機制不斷健全,生產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不斷推進,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和數據庫建設不斷完善,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。目前全省共普查各類非遺線索120多萬條,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“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”項目8個,國家級名錄173項,省級名錄751項,市級名錄3490項,縣級名錄10544項;現有國家級傳承人94名,省級傳承人447名,市級傳承人2312名,縣級傳承人6717名,全省有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,即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,有曹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10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。
七十年來,山東省文化和旅游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。市場主體不斷孕育和完善,文化和旅游及相關產業已經成為山東省經濟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3年的1834.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120億元,占比從3.32%提升到了4.29%,年均增長15%以上,遠高于同期GDP增速;旅游消費總額從2013年的5000億元增長到2018年1萬億元,實現翻番。
記者還了解到,七十年來,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對外合作交流不斷深化。目前,山東省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文化交流關系,省直及各市藝術院團平均每年赴國外、境外舉辦演出、美展、非遺展1000余場,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最活躍的省份之一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全省對外文化和旅游工作,不斷完善體制機制,搭建高端交流合作平臺,健全宣傳營銷體系,山東文化旅游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。著力打好“孔子牌”,形成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、世界儒學大會、尼山書屋等平臺,推動齊魯文化既在“器物”層面走出去,又在價值層面走出去。
云智咨詢企業電話:400-086-1877
關注云智咨詢微信公眾號,可免費申請云智咨詢專家入企管理服務
免費電話
7*24小時免費電話